怎样做到无伤害地表达——记苏州市张磊心理名师工作室“家话有约”第五十六期
本期节目由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专职心理老师陆兆甜为大家推荐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国督导安心所著的《在远远的背后带领》一书,和家长朋友们分享在亲子沟通中,怎样说,才能无伤害。
一、你信息改为我信息
简单来说,就是把“你”改成“我”,把“评判标签”改成“行为”,把“指责”改成“感受及影响”。
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把筷子扔到地上,爸爸说:“你是个坏宝宝。”孩子不理睬爸爸,继续玩。妈妈说:“宝宝,筷子在地上(描述了行为),妈妈踩到的话会摔跤哦(影响)。”然后妈妈露出担忧的表情(感受)。孩子回应道:“是不是姥姥踩到也会摔跤?”妈妈说:“是的。”孩子弯下身去把筷子捡了起来。
为何面对爸爸和妈妈的话,孩子的回应完全不一样?因为妈妈使用的就是没有攻击性的语言,表达的是“我”信息。
二、责任感代替罪恶感
有个初一的男孩在小卖部偷了游戏卡,他的爸爸发现后,拉着孩子向小卖部的老板道歉,孩子非常羞愧,但爸爸教导孩子一定要道歉。很多人都表示这位爸爸处理得很好,给予点赞。
但有位爸爸看了新闻后留言说,小时候在邻居家玩耍,偷偷将一把小刀拿回家,“我特别喜欢那把刀,后来被奶奶识破,告诉了妈妈,并拉着我送回去。我好难堪,恨不得钻进地缝里,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好像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,我是个坏孩子,煎熬了好长时间。‘我是不好的’,这样的生命底色伴随了我很长时间”。
一个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,将很难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。其实,这位爸爸可以有另一种做法和选择——父母可以跟孩子表达,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,然后倾听孩子的想法,跟孩子一起商量如何处理此事。在照顾孩子感受的同时,协助孩子把东西还回去。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分享这样的做法给超市带来的损失或麻烦,让孩子了解事情的后果。这样一来,在他心里产生的将会是责任感,而不是深深的罪恶感。责任感能养人,而罪恶感能毁人。
三、调整环境化解冲突
当他人的行为我们无法接纳时,要改变不接纳为接纳,我们除了改变自我的状态,改变他人,还可以进行环境调整。
小学二年级的小a很喜欢拿着笔到处画画,书桌上、墙壁上出现了她的一些涂鸦。于是妈妈在书房的一面空墙贴上白纸,告诉她这是可以画画的地方,其他地方不可以。她高兴,妈妈也高兴。
在与孩子相处互动的过程中,父母如果能做到及时回应孩子,不带攻击性地跟孩子表达,尊重孩子的需求,那么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将会以爱为基础,孩子也会带着爱回应这个世界。
一审一校:陆兆甜
二审二校:周凯雯
三审三校:张磊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